如血的夕阳渐渐西沉,伴着驼铃声声,我坐在鸣沙山最高的那座沙峰上,看着唐诗里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重现时,想起数百年来丝绸之路上驼声幽幽的商队,就是在这样极致的美景中捱过寂寞和荒芜。。。
离开玉门关,车子在茫茫的戈壁滩中行驶数小时之后,终于来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敦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文化瑰宝。
敦煌是个建设有序的小城市,城中十字形的主干道,一条路两边都是飞天造型的街灯,通往莫高窟,而垂直的另一条路两边的街灯都挂着巨大的驼铃,这便是通往鸣沙山月牙泉的。沿着驼铃的方向在马路的尽头巨大的沙丘阻挡着的便是鸣沙山。
鸣沙山与月牙泉,沙山与泉水共处,历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是敦煌最有名的的名片之一。古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有关于鸣沙山和月牙泉的诗词:“峰峦陡峭,山脊如刃;马践人驰,殷殷有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沙随足落,经宿复初。” 又如:“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我们到达景区时间是2016年8月12日18:40。这时,我国东部地区即将入夜,而这里依然是艳阳高照。
鸣沙山月牙泉山门,那高大宏丽的三重檐殿之建筑气势和著名书法家启功所题的山门门匾,令人顿生豪气。
鸣沙山山名起自晋代,东西长四十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跨进山门,放眼远望,沙峰起伏,沙脊如刃,连绵不绝的沙丘之间,刀刃般的曲线赋予了黄沙律动的美感,加上结队骆驼的点缀,使得本来单调乏味荒漠的黄沙变成了鲜活的画卷,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队队骆驼载着游人逶迤在山间沙丘,起起伏伏,跌跌宕宕,不由让人想起丝绸古道上那一队队商旅,在沙漠中默默彳亍,那悠悠的驼铃声在漫天的黄沙和呼啸的风声中渐行渐远的情景,夕阳拖长了驼队映在沙漠中的长长的倩影,却也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限苍凉,一抹夕阳,无垠沙丘,却换了人间!
骆驼虽大,却很温驯,五人一组牵连,一个带队驼手引领,踏着细沙,一摇一摆,顺着起伏蜿蜒的沙山前行,耳边响起清脆的驼铃声。
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发出“呜呜”的声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经一夜风吹沙舞,沙子会在风力作用下吹回原处,第二天脚印痕迹全无。
月牙泉湖畔的月泉阁,为4层6方木结构建筑,层层有回廊,雕梁画栋,青瓦覆盖,多位名家题刻匾额。据说此阁自古有之,几遭兵火,现存为民国时重建。因赶时间,我们进景区直奔沙山,登山拍日落,未进入细致参观。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她如同一弯明月,不在天上,却映在沙漠中,历经千年不曾枯竭。沙漠湮灭了城市,却挡不住这股水流,也许这真的就是西王母的瑶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