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王工的摄影博客

感悟生命,记录美丽——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日志

 
 
关于我

^_^ 我不是一个职业的摄影师,我只是一个喜爱摄影的人。我不是靠摄影吃饭的人,我只是个吃饱了饭玩摄影的人。我可能拍不出好的作品,但不会因此失去创造的喜悦和享受每次捕捉、记录的那个瞬间。——摄影带给我快乐,我把快乐送给大家。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2012-10-30 21:31:49|  分类: 古镇风情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江南水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往往因水而充满灵气,因水而秀美、旖旎。这个春末夏初之际,在践行环淀山湖徒步过程中,又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芦墟进人了我的视野。

       位于苏浙沪的边界、江苏省吴江市的芦墟,是个具有2500年历史、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这里曾是春秋末年吴、越相争的边界,吴国水军在此留下“伍子滩”、“点将台”等史迹地名。其文化底蕴深厚,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小镇临水而建,傍水而立,港河交叉,河道纵横,水系密布,形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线。明清时期的河道、石桥、民宅、遗迹、名宅散落其间,其中具有300年历史的古石桥“观音桥、百年古宅“陆宅” 、“怀德堂” 等受到文物部门的重点保护。

         芦墟小镇的市河自北向南逶迤,沿河两边是干净整洁的老街,河岸两侧年代久远的香樟都是那么高大,绿油油的树叶覆盖着河道。沿街河的古宅新居错落有秩。沿河的老街的老房子拆的所剩无几了,但墙面斑驳的烽火墙依然残存。从仅存的几段深藏的廊棚中走过,仿佛走在时光的隧道中。这颗散落在江南、被时间老人蒙上尘埃的明珠,与世无争地和当地百姓平静而又和谐地相处着,目前古镇游客稀少,尚未列为旅游景点,外来人口涌入更少,这种原生态的现状对于探究古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当地居民的独有的生活方式,确实是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市河北端躺卧着一座拱形小石桥,名叫观音桥,原名泰生桥,是镇上仅存的古石桥,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始建年代无考,现存之桥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桥顶望柱上四头石狮惟妙惟肖。引人注目的是桥的北侧石缝里,竟横着生出一棵老石榴树,其根深叶茂,老根如虬爪紧攀桥石。在这五月榴花盛开的季节,翠绿的叶丛间石榴花如一颗颗红宝石,艳红似火。【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古镇没有繁荣的商业氛围,却有多幢独特的具有百年历史的跨街楼群如许氏跨街楼、沈氏跨街楼,形成了古镇奇特的商贸集市区。跨街楼,与众多江南古镇的廊棚有异工同曲之妙,为小镇居民提供了遮风挡雨的购物便利。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市河都在香樟的浓荫和香气里 ,跨街楼沿河那一边恰到好处地在两个门面之间留出个河埠头,使拱廊内一点不沉闷,总是带着河风和水气。。。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芦墟的标志性建筑“许氏跨街楼”,这里显然是芦墟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跨街楼下,里里外外摆满了蔬菜摊子,肉铺,禽蛋铺。。。【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跨街楼又名骑街楼。清中叶至民国时期,芦墟老街的商家民宅几乎全部朝向市河建造,大门临街。街面到河边的驳岸上亦建造楼房,且上层与正屋相连。这样3公尺左右的街路上方是民宅的二楼。跨街楼由此得名。据说,从前芦墟的河道两岸,过街楼是连绵成片的,商店和摊贩基本都在过街楼里面做生意,镇民上街下雨天根本不用雨具。现在,仅存许氏和沈氏两幢过街楼被刻意保留,供人怀旧了。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古镇没有显赫的高楼大厦,但却有众多庭院深深的古老民宅,尽管众多宅院年久失修、摇揺欲坠、满目苍夷,但依然遮掩不住她曾经雕樑画栋的豪华和气派。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精美的雕梁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南面街都是住家的,透过门面的排门板、雕花窗格,隐约可见屋内的老人们围着桌子打牌、灶旁做饭,在街沿上看景晒太阳的是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们,擦肩快速而过的是那些少男少女们。摆在岸边最多的是那些各式各样的马桶,颜色深浅不一,花纹不一。从砖缝窗棂中透出的那种宁静、恬淡,让人回味无穷。。。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北面街上都是各种小店,卖杂货的、五金的、水果的、饮食的,卖布的、卖音乐CD碟的、锅碗瓢盆,布匹。。。。物品琳琅满目,好像居家的一应物品这里都可以置办到八九不离十。小吃店热气腾腾的蒸笼蒸汽混合着一声声叫卖的吆喝,与南街上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反差。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倘徉于古镇老街;波光磷磷的水面映衬着苍老的树枝,为老街的古宅更增添了岁月的苍桑,河边不时有老妇在洗刷马桶和冲洗拖把。河面垃圾漂浮,河水混浊而肮脏,造成了水文明的缺失和水环境的污染,算是芦墟古镇的一大憾事。。。【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原创】芦墟古镇掠影(一) - 王工 - 王工的摄影博客

  

继续整理中,谢谢观赏

          

  评论这张
 
相关小组: 行摄大地
阅读(3933)| 评论(18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